多个省份的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陆续落下帷幕,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却在招生季遭遇“寒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院校正吸引越来越多考生走上技能成才之路。自2019年至今,我国职业本科高校已达87所,其中,今年有33所职业本科高校首次招生。梳理多所职业本科高校的录取数据发现,大部分一片“红火”,同时往年曝出高分上职业本科的现象继续存在。业内人士指出,曾经被视为“退路”和“兜底选项”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本科的突围,已发展成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职业教育越来越“热”
作为北京首家市属公办职业本科大学,目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本科录取工作已经顺利结束。“京内外投档线均大幅高出本科控制线,迎来首年本科录取开门红。”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招生负责人夏新生表示。
在夏新生看来,考生用分数投票的背后是就业逻辑的胜利,“家长和考生更看重学校将来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据夏新生透露,今年有许多高分考生“放弃了能上普通本科或者民办本科的机会”,选择了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在录取人数最多的北京市,本科普通批次专业组最高分是549分,超出本科控制线119分。在京外,提档线超出本省本科控制线平均都在100分上下。
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普高录取最高分621分,创下浙江省同类院校历史新高;600分以上考生数量同比增长17%,550分以上录取考生达445人。学校所有专业已连续第4年在一段投满。
除了职教本科外,头部职业院校的招生录取也越来越“热”。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省内录取夏季考生最高分550分,高出一段线109分,学校在省内投放的春夏考各类别招生计划全部一次性满额投档,31个专业类别全部录取一段线以上考生,35个专业类别录取平均分超一段线。
凭借明确的就业导向、更具性价比的学费设置以及与产业升级紧密契合的专业布局,职业院校近年来逐步告别“冷板凳”,坐上“热炕头”。这一转型最显著的标志,便是招生格局的逆转。业内人士指出,凭借产教深度融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回报,职教体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考生主动拥抱职业教育,折射出社会择校观念正从“唯学历论”向“重能力、看就业”的务实选择转变。
对接产业需求成“法宝”
相较于招生遇冷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葡萄酒学院的实训基地,食品科技学院暨葡萄酒学院酿酒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葡萄酒酿造的整个工艺流程。“不出校门,我们就能体验葡萄酒生产全过程,将来毕业还能直接进入企业技术岗,我对以后的就业充满信心。”学生解春艳说道。
“近两年,学院‘厂中校+校中厂’双轨融合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校企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资源,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并同步提升职业素养,实现‘毕业即上岗’。学历+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为本地企业输送超1000名高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贡献了力量。”秦皇岛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刘佳说。
近年来,周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订单班”“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成为标配。
“强化校企合作,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引导教育资源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探索‘企业+职业教育’模式,强化应用技术技能培训,实施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周口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褚严明表示。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田间课堂”,与当地企业联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85%。目前,周口市建成21家省市级产业研究院,投入研发经费2.28亿元,授权专利83项,实现了“课堂—车间—研发”全链条贯通。
“全市职业院校以‘专业围着产业转’为导向,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特色板块。”周口市教育体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张亮亮说。过去5年,周口市职业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5.61万人,培训农民工2.79万人次、企业职工2.05万人次、创业人员5500人次,有效服务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化升级。
业内人士指出,职教体系以“企业需求导向、就业岗位适配”为核心,通过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携手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模式,打造“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人才培养闭环,实现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这种“校、企、行”深度协同的“订单式”育人机制,有效打通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大幅缩短了学生的职场适应期。
火爆背后的“双面考卷”
对于职业本科高校招生连续几年都比较火热这一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认为,这证明了如今的考生和家长,接受教育更加理性,更加看重教育投资收益率和未来回报。
“其实,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坚挺,就业质量较高。家长从教育投资收益率角度考虑,选择就业前景好的职业本科,是理性的选择。”聂伟说,“考生和家长愿意高分选择上职业本科,说明了对职业本科甚至职业教育的认可,释放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和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积极信号。”
近年来,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因此提高了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预期。与此同时,大批优质公办高职升为职业本科高校,也对职业本科的社会形象提升有很大助力。
夏新生提到,在接到的咨询电话里,家长们反复追问的核心问题直指要害:“首先问就业的情况,问哪些专业有明确的订单班。此外,他们也关心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情况。”
据夏新生介绍,如今,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成为吸引考生的王牌。“我们在招生时会更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突出今后学生的就业优势。”他提到,目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都和企业高度对接。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职业院校招生热度持续升温,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内部质量提升与外部社会认可度不足的双重挑战。在内部质量方面,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课程体制改革缓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外部认知方面,“重普轻职”的传统认知仍然存在。虽然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也开始打破学历层次的“天花板”,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但部分家长和考生仍将其视为“次优选择”。因此仍需政策导向、家庭期待与产业需求三方力量同频共振,实现职业教育“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