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胥富春)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平衡商业活力与城市管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今年五一前,崆峒区城市管理局推出的提振消费优化营商环境“十允许·十不准”管理服务举措,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为城市的有序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
“十允许”条款聚焦城市商业的多元场景,全力释放市场活力。允许门店设置个性化门头牌匾,这一举措让门店能依据自身经营特色,打造出独具辨识度与艺术感的招牌。这不仅是对商家创意的尊重,更有助于塑造丰富多彩的城市街道景观,吸引消费者目光,激发消费欲望。
允许经营性企业、门店外摆经营以及在节假日临时设置宣传设施,为商家拓展了经营空间和宣传渠道。外摆经营在特定时段和区域的放开,增加了商品展示面积,提升了店铺的吸引力,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宽松的购物体验。在周末或节假日,消费者漫步在摆放着各类商品的街道,能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氛围,这种体验式消费场景的营造,有利于拉动消费增长。而简化节假日促销活动备案手续,让商家能更灵活地开展营销活动,抓住商机,促进经济发展。
设置季节性农副产品直销点和流动摊点规范经营区域,则是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季节性农副产品直销点方便了居民购买新鲜果蔬,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农户和消费者实现双赢。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区域的划定,既为流动摊贩提供了稳定的经营场所,保障了他们的生计,又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添城市的烟火气。像广成路、双桥路等地的早市,各类水果、蔬菜有序摆放,为市民提供了实惠、便捷的采购选择,成为城市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城市管理不能只讲宽松,不讲秩序。“十不准”条款就像是城市有序运行的“安全阀”。不准超范围外摆经营、使用高音喇叭噪音扰民,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不准随意搭建临时设施、在公共设施上捆绑悬挂物品,维护了城市的公共安全和整洁美观;不准超出划定区域和规定时间经营,确保了城市交通的顺畅和管理的规范有序。这些规定明确了商家和摊贩的行为边界,让他们在享受政策便利的同时,也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十允许·十不准”政策的实施,还考验着城市管理部门的智慧和能力。在执行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商家和摊贩的引导与服务,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他们了解政策要求,自觉遵守规定。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此外,还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允许和不准的范围、标准适时优化,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体而言,“十允许·十不准”管理服务举措,是在城市管理与商业发展、民生保障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让城市既有蓬勃的“烟火气”,又不失井然的秩序。希望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实现经济繁荣与城市治理的良性互动,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