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老城南,有一条名为仓巷的老街巷,它曾是这座城市最热闹的市井之一,也是南京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这里依然是旧书店相对集中的地方,承载着几代南京人的阅读记忆。5月初,江南时报记者走进仓巷,探访这里的旧书店,倾听店主、读者的故事,探寻旧书市场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

老读者的淘书时光
从“一分钱两本书”到自由阅读
在古玩字画旧书店,记者遇到了80多岁的李先生。老人家精神矍铄,正专注地翻阅一本泛黄的书籍。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住附近,是这里的常客。“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去书店看书,一分钱能读两本。”李先生回忆道,“那时候最爱看武侠小说,后来慢慢喜欢上历史,现在反而对科技类的书感兴趣。”
李先生的阅读轨迹,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物质匮乏年代的“借阅”到如今可以自由选购,旧书对他而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段岁月的见证。他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能买很多书看,但每次来仓巷淘书,还是会想起小时候站在书店里蹭书看的日子。”

旧书店主的坚守
生意难做但情怀依旧
仓巷的旧书店大多规模不大,有的甚至只是街边一间古老的小铺面,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
古玩字画旧书店的老板宗先生已经经营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书画,开旧书店既是谋生,也是兴趣。“生意时好时坏,主要靠熟客。”宗先生说,“现在年轻人买书的少了,但偶尔也会遇到真正爱书的人。”他告诉记者,熙南里街区经常举办“金陵旧书市集”,“那里书多,活动也热闹,比我们这儿更有活力,可以关注关注。”
潮流书社的老板曾先生同样从业20余年,他对旧书市场的现状感触更深。“古籍和中医类的书一直比较受欢迎,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版本。”曹先生说,“但整体来说,这行越来越难做。”他坦言,现在收书的渠道变少了,很多人搬家时直接当废品处理,真正的好书越来越难遇到。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兼营其他生意。“做这行,光靠情怀是不够的。”他苦笑道。

旧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旧”
更在于“新知”
知名学者、作家薛冰长期关注旧书文化,他对“旧书新知”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载体形态的变化,并不影响其所承载知识的价值。”薛冰说,“读一本旧书,同样可以获取新知。”他认为,对于从未读过某本书的人来说,旧书就是一本新书;而对于已经读过的人,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收获。
近年来,旧书市场衰退趋向明显,有的城市以市容管理为由,要求禁止周末旧书摊市,以各种理由关闭旧书店。从2023年年底开始,“旧书新知”逐步推广开来,到今年,有更多城市开展旧书新知系列活动,“旧书新知”市集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有新华书店、各大出版社、各级图书馆加盟,有较规范的经营空间设施,成为将旧书传递到读者手中的一个新兴渠道,打破了既往旧书经营困局,也为旧书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薛冰认为,旧书市集是一种创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旧书经营的局限,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金陵旧书市集”,不少年轻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淘书趣事:有人欣喜地晒出淘到的绝版古籍,有人精心拍摄复古文艺的打卡照片,更有资深书迷撰写长篇攻略分享淘书心得,让旧书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薛冰也指出,短期市集固然热闹,但长期来看,更需要培育像北京琉璃厂、巴黎塞纳河畔那样的“书店街”。“旧书市场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尺。”他说,“如果能形成稳定的旧书文化生态,对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市民的阅读习惯都有深远影响。”
“一本书,如果已经到了韶华褪尽、蔫头蔫脑,甚至创伤累累、肢残体缺的程度,还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它才可以被称为旧书。”薛冰表示,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旧书,才能成为经典。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