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A.渔人甚至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章解读
译文
秦王非常生气,对唐雎说:“您也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具尸体倒下,鲜血会流遍千里。”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脚,用头撞击地面罢了。”唐雎说:“这只是普通人的发怒,而不是士人的发怒。比如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天空出现了彗星袭击月亮的现象;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白色的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在宫殿上攻击。这三位,都是平民出身的士人,他们心中怀有愤怒尚未爆发的时候,天象就会显示出不祥的征兆。如果士人真的发怒,那么只有两个人倒下,血只流五步之远,但整个天下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着,唐雎拔剑站了起来。
秦王脸色变得惶恐,长跪着道歉说:“先生请坐下!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已经明白了:韩国和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之所以能够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这样的先生存在啊。”
复杂句子解释
1.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解释:“怫然怒”表示秦王非常生气。“谓”在这里的意思是“对……说”。“公”是对唐雎的尊称。“亦”是“也”的意思。“尝”在这里表示“曾经”。“天子之怒”指的是天子发怒时的情形。
•翻译:秦王非常生气,对唐雎说:“您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解释:“庸夫”指的是普通人。“士”在这里特指有学问或有地位的人,相当于今天的“士人”或“知识分子”。“之怒”是“的怒”的意思,表示“……的愤怒”。
•翻译:唐雎说:“这只是普通人的愤怒,而不是士人的愤怒。”
3.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解释:“若”在这里表示“如果”。“必怒”表示“必定会愤怒”。“伏尸二人”指的是只有两个人倒下。“流血五步”表示血流的距离只有五步之远。“天下缟素”意味着全国上下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表示哀悼。“今日是也”表示“今天就是这样”。
•翻译:如果士人必定要愤怒的话,那么只有两个人倒下,血流的距离只有五步,全国上下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字词解释
1. 怫然怒
•解释:“怫然”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怒”表示生气、发怒。
•翻译:非常生气。
2. 公
•解释:在这里是对唐雎的尊称,相当于“您”。
•翻译:您。
3. 尝
•解释:表示“曾经”。
•翻译:曾经。
4.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解释:“伏尸百万”表示会有百万具尸体倒下。“流血千里”表示鲜血会流遍千里。
•翻译:会有百万具尸体倒下,鲜血会流遍千里。
5. 布衣
•解释:“布衣”原指穿着布制衣服的人,这里指的是平民百姓。
•翻译:平民百姓。
6. 免冠徒跣
•解释:“免冠”表示摘掉帽子。“徒跣”表示光着脚走路。
•翻译:摘掉帽子光着脚。
7. 以头抢地
•解释:“抢”在这里表示“撞击”。“以头抢地”表示用头撞击地面。
•翻译:用头撞击地面。
8. 庸夫
•解释:“庸夫”指的是普通人。
•翻译:普通人。
9. 休祲降于天
•解释:“休祲”指的是吉凶的征兆。“降于天”表示从天上显现出来。
•翻译:吉凶的征兆从天上显现出来。
10. 天下缟素
•解释:“缟素”指的是白色的丧服。“天下缟素”表示全国上下都穿上白色的丧服。
•翻译:全国上下都穿上白色的丧服。
11. 怛然怒
•解释:“怛然”表示非常生气的样子,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翻译:非常生气。
12. 尝
•解释:在古文中,“尝”表示“曾经”或“尝试”。
•翻译:曾经。

文章拓展
人物介绍
•秦王:这里指的可能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考虑到文中提到的事件,很可能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雎: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以其机智和勇气著称。在这段故事中,他是安陵国的使者,代表安陵国与秦王交涉。
•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位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分别刺杀了吴王僚、韩傀和庆忌,他们是平民出身,但因其英勇行为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故事背景
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其他国家纷纷依附。安陵国(一个小国)拒绝了秦国的吞并要求,秦王因此非常生气,威胁要发动战争。唐雎作为安陵国的使者,面对秦王的威胁,毫不畏惧,用言语巧妙地应对,最终使秦王改变了主意。
拓展分析
•秦王的威胁:“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句话表明了秦王的强大和残暴,也反映了当时大国对于小国的态度。
•唐雎的反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用平民的愤怒来反讽秦王,暗示真正的士人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愤怒。
•士人的愤怒:唐雎列举了历史上三位著名刺客的例子,说明士人在必要时会采取极端手段。他提到的这些刺客都是平民出身,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天象与预兆:“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这里提到的天象变化(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攻击)是古代中国认为的不祥之兆,暗示了士人愤怒时天地也会为之震动。
•秦王的反应:“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的态度转变,从最初的愤怒转变为敬畏和尊重,这表明了唐雎的勇气和智慧。
唐雎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例子,展现了士人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愤怒方式。这种愤怒虽然可能导致个人牺牲,但足以震撼整个国家和社会。最终,秦王被唐雎的勇气和智慧所打动,放弃了对安陵国的威胁,这也显示了言语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性。

文化常识
1.天子之怒
•解释:在古代中国,天子被认为是天之子,代表天意统治天下。天子的怒气被视为极其严重的事情,往往预示着战争和灾难的到来。秦王在这里用“天子之怒”来形容自己的愤怒,以此来威胁唐雎,展示自己的权威。
•文化背景:在古代,天子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天子的怒气,往往意味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甚至是战争的爆发。
2. 布衣之怒
•解释:“布衣”在古代指的是平民百姓。秦王提到的“布衣之怒”是指平民百姓发怒时的表现,通常较为简单粗暴,如摘掉帽子赤脚、用头撞击地面等。
•文化背景:古代社会等级分明,平民百姓的地位较低,他们的发怒往往被视为不值得重视的事情。秦王用“布衣之怒”来轻视平民的愤怒,同时也暗示士人的愤怒更为严肃和危险。
3. 士之怒
•解释:士人是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唐雎提到的“士之怒”是指士人发怒时的表现,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愤怒,士人的愤怒往往伴随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文化背景:士人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不仅有学问,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士人的愤怒往往与国家大事紧密相关,可能会引发政治变动或社会变革。
4.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解释:唐雎列举了历史上三位著名刺客的例子,分别是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这三位刺客在行刺时都伴随着不寻常的天象变化。
•文化背景:古代中国人相信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吉凶有关联,因此这些天象变化被视为预示着人间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唐雎用这些例子来强调士人愤怒时的严重后果。
5. 天下缟素
•解释:在古代丧葬习俗中,白色被视为哀悼的颜色,这里表示全国上下都要为某件事情哀悼。唐雎提到“天下缟素”是为了强调士人愤怒时的后果,即如果士人愤怒导致两人死亡,那么整个国家都将为此哀悼。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丧葬习俗非常讲究,白色被视为哀悼的颜色,人们在哀悼时会穿上白色的丧服。唐雎用“天下缟素”来强调士人愤怒的后果之严重。

参考答案:C
【分析】在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中,“缟素”原意是指白色的生绢,这里用来比喻穿丧服,表示天下人都要穿丧服,这是一种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即“穿丧服”。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中的句子:
A. “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感到惊奇”,即“以之为异”。这是一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例子,与例句中的用法不同。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中的“翼然”是形容词,用来形容亭子的样子,像翅膀一样。这里的“翼然”没有用作动词,而是保持形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的用法不同。
C. “公将鼓之”中的“鼓”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击鼓”。这是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与例句中的“缟素”作为动词“穿丧服”的用法相同。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认为……美”,即“以我为美”。这是一个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例子,但与例句中的用法不同,因为“美”在这里表示主观判断而非直接的动作。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C。这是因为“公将鼓之”中的“鼓”和例句中的“缟素”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符合题目要求。
【点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学习时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