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俞刘东
这两年,越来越多人正在被越剧“圈粉”。
2023年,陈丽君、李云霄主演的越剧《新龙门客栈》极速出圈,两位青年越剧演员舞台上的邪魅一笑和“转圈圈”经典动作片段让社交平台上无数年轻人直呼“上头”,35周岁以下的观演观众占到了七成。直到现在,这部剧仍是一票难求的状态。《我的大观园》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也呈现出开票秒空、戏迷跟着巡演走的盛况。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作为戏曲大省,今年浙江还将创排越剧《苏东坡》等一批创新重点剧目,全力打响“青春戏曲”品牌,以新的文化活力,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传播方式,搭建起传统和年轻人之间的桥梁。

《我的大观园》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从线上到线下,从爱听到爱唱,这届年轻人还迷上了学越剧。去年,浙江省文化馆响应需求首次开设越剧夜校课,授课老师便是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请来的,25个名额一度吸引了超500人报名,足可见其火热程度。
守住传统,创新正酣。如今,新越剧在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起舞”
“其实好的作品一定是经过背后团队的无数次打磨,我们时时刻刻都做足了努力,《新龙门客栈》则是被看见的那一次。”在95后编剧孙钰熙看来,《新龙门客栈》的出圈是偶然,却也有红的底气。
“光是舞美设计,就蕴含了不少巧思。”孙钰熙透露,从最开始的客栈实景再到后来的几何空间堆叠,充满传统美学的写意式舞台正是艺术总监茅威涛的坚持。

编剧孙钰熙。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新时代下的越剧,年轻人是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茅老师负责把握整体的调性,同时也大胆放手让团队里的青年力量有发挥的空间。”
出身越剧世家,孙钰熙早年学习小生后转型编剧创作。在她看来,戏曲编剧比较特殊,并非简单的故事编排,“而是需要对戏曲的节奏、唱腔、表演程式都要有深入理解。”在处理“金镶玉”这类口是心非的角色时她设计了兼具戏曲韵味与现代张力的台词,“正说反说皆可的表达,既保留了戏曲的留白美感,又给演员的表演留出了更多空间。”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与此同时,《新龙门客栈》一改传统戏曲舞台的呈现方式,在越剧优美的唱腔、婉约的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更注重沉浸式的剧情和现场观感。“通过延伸至观众席的T形舞台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观演方式,它打破了‘第四堵门’。在这里,观众不单单只是观众,更是龙门客栈里的看客,甚至是参与者。在主演的即兴互动中,共同推动剧情发展。”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互联网上的爆火很多时候是转瞬即逝的,但《新龙门客栈》在两年后依然能够做到场场爆满,且源源不断地吸引年轻观众入场,正是源于艺术内核的魅力。”孙钰熙强调,新越剧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老一辈的肩膀上起舞”。“前辈艺术家们把越剧从草台班子推向大雅之堂,现在的我们是在这基础上,再将越剧推向更受时代喜爱、更广阔的天地。”
传统魅力与当代审美的共振
“好的越剧表演离不开演员的扎实功底,当观看的位置拉近到了社交距离,舞台的革新对于演员们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机遇。”90后小邹告诉记者,主演陈丽君发散个人魅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唤醒了像她这样年轻受众的戏曲“DNA”。
“从线上刷到表演片段,再到线下追剧,你会发现看完一场还想看,场场都有新体验。”小邹笑着表示,《新龙门客栈》成了她打开越剧新世界的入门钥匙,如今她还关注到了更多优秀的越剧演员和作品。

越剧《新龙门客栈》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信息爆炸、文明碰撞的时代,大家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升级,特别是这一代年轻人渴望找到一种治愈内心的文化产品。这时候传统艺术的意义就凸显了,它不仅带来这几年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在孙钰熙看来,以人为本的新越剧则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让年轻受众找到了美感与情感的双重共鸣。
“除了服装、化妆、道具上的走心,加入当下流行的‘新国风’元素,内容创作上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孙钰熙说,当越剧剧场涌入大量年轻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来一些吐槽或者批评的声音。

《昭君出塞》剧照。图源: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比如有些传统剧目里的情节放到现在来看,会被诟病跟不上时代。像是传统舞台上的王昭君的演绎多为政治牺牲品,充满哀怨。我们改编《昭君出塞》时则突出她‘主动请缨’的自主性,削弱被动和怨念,强化自我价值追寻的过程。”同时,创作中加入随行婢女“勿念待归”的细节,通过对比折射出封建时代女性选择的局限。“这种处理既尊重历史,又注入了当代女性视角,将传统戏中部分陈腐的情节进行合理的创新化表达。”
“如何以观众的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做出更多优质作品,也是我们青年戏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她说。
夜校里的“越韵新声”
“每次越剧课我都报名了,这次能幸运摇中,真的特别开心。”距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青年越剧唱腔班的00后学员小滢已经早早来到了教室。
“在去年越剧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还细分了老年和青年两个唱腔班,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像小滢这样的年轻学员,在夜校课堂上并不少见。

包亚娟在授课。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作为授课老师,包亚娟则乐于看到这种变化。“《新龙门客栈》确实给越剧带来了一波高曝光和关注度。以前上课,台下多是退休阿姨,现在90 后、00 后能占到六成还要多。”
在包亚娟看来,因为喜欢演员,从而开始了解越剧,更愿意走近、学习越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教过的学员里就有陈丽君的粉丝,还在课堂上模仿了经典的推门动作,大家的学习气氛也变得更活跃、更欢乐。”
“越剧青年编剧、演员的参与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这种创新又圈粉更多年轻人,通过传播和互动,形成长久的良性发展。”而针对青年学员,包亚娟也有着专属的教学模式:“年轻人更偏爱多样化、强视觉冲击,课堂内容也会进行相应调整。比如极具小百花风格的《陆游与唐琬》选段呼声就很高。”

王静在授课。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王静在授课。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学员们的热情,也推动着课程体系不断升级。“针对大家想要进一步提升的需求和呼声,今年我们还首次推出了付费进阶班,去年上过王静老师公益课的学员有不少又参加了今年的进阶班。”文化馆相关负责人透露,名额刚放出就被抢空。
“越剧夜校课的火热,恰是当下越剧艺术焕发新生命力的缩影。”王静告诉记者,去年她的学员还站上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培训成果展演的舞台,还有的在年会、家人聚会中表演。“一方面,是年轻人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也推动了传统艺术以各种形式推广、传播。”
“与姑娘情如手足长厮守,这模样叫我紫鹃怎不愁……”在灯火通明的排练厅,95后小宋和二十多位学员甩起水袖跟着老师王静练起了《红楼梦》的选段。

学习越剧的年轻人。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这个暑期,每周四晚上的越剧进阶课成了她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受到戏迷父亲的影响,小宋听着越剧长大,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越剧爱好者。“以前感觉身边听越剧的年纪都要比我大上一截,但现在许多同龄人,甚至是00后、05后和我成了‘同好’。”小宋笑着告诉记者,她还和夜校认识的同学建了群,彼此成了“看戏搭子”,每月雷打不动地追小百花越剧院的演出。“从讨论唱腔技巧到约着看戏,越剧还拓宽了我的社交圈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