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刘平飞)在宁乡城区的阡陌小巷间,总有一个身影带着画夹穿行,她是50岁的卢文娟。作为一位母亲,这支握了40多年的画笔,蘸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却始终在岁月的宣纸上勾勒着不灭的热爱。今日,记者在宁乡市豪德市场卢文娟的画室里看到,墙壁上挂满了卢文娟创作的各种作品,置身其中,如同走进了一个多彩世界。

寒门纸笔中,农村女孩自学画画如醉如痴
卢文娟出生在宁乡市双江口镇的一个贫困农家。从懂事起,她的心中就有一个画家梦。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温饱尚是难题,求学更是奢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作为家中长女,初中毕业后卢文娟主动向父母提出“不上学了”。懂事的她放下书包时,眼中还映着课堂里未画完的粉笔画。

“父亲从外面带回来的废纸,成了我最初的画纸。”卢文娟回忆说。那些泛黄的纸张上,铅笔划过的线条里,有田间摇曳的稻穗,有檐下筑巢的春燕,更有一个少女对美的执着描摹。“空闲时间,我都用在学习画画上。”卢文娟告诉记者,哪怕是当年最辛苦的“双抢”季节,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画上几笔。

命运总在绝境中留下希望的缝隙。当在外面工作的亲戚送来《徐悲鸿画集》《齐白石自述》等书籍时,卢文娟如获至宝。没有老师指导,她就对着书中的山水蔬果反复琢磨,在废旧的水泥袋上练习中锋侧锋,在月光下观察竹影的疏密变化。手指磨出的茧子叠了又叠,画废的笔堆成了小山,而那些被她贴在堂屋里的习作,渐渐成了家里最生动的装饰。

生活褶皱里,调色盘成了她生命里最美的色彩
结婚后,卢文娟和丈夫从乡村来到县城打拼生活,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她手中的画笔从未停歇。菜市场的喧嚣中,她能捕捉到摊贩手中茄子的光泽;送货路上的颠簸里,她记着天边云霞的渐变。白天守着摊位,夜晚铺开画纸,丈夫总笑她“画痴”,却默默为她添置颜料宣纸。

2022年,卢文娟的丈夫不幸离世。深夜的画室里,画笔与宣纸的摩擦声成了最温暖的陪伴。作为一位母亲,既要打理店铺,又要哺育儿女,但她心中的画家梦始终不曾放弃。她画丈夫生前种的葡萄藤,画两人走过的石板路,那些浸透思念的笔墨,在宣纸上晕染成坚韧的底色。

邻居们发现,卢文娟的画里多了份沧桑后的通透,水墨荷花的叶脉里藏着露珠的重量,工笔牡丹的花瓣间流转着晨光的温柔。“几十年下来,我画了近万幅作品,我把自己满意的画作,在逢年过节时当作礼物,赠送给了我的亲朋好友。”卢文娟说知道自己没有名气,送出去的画别人不一定喜欢,但自己总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自己是在传播艺术和文化。

素笺筑梦中,她想办一次个人画展
如今的卢文娟,除了经营着自己的建材店,依然在市井与画室间穿梭。不同的是,她的作品开始出现在社区的文化墙上。去年秋天,当她在自家门店里举办第一次小型画展时,挤满展厅的邻居们惊叹:“原来我们身边藏着一位艺术家。”

记者在卢文娟的画室里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画作渐次舒展,如同她逐渐开阔的人生。当被问及最大的心愿,卢文娟望着满屋的画作说:“想办一个大型书画展,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哪怕没有起跑线,热爱也能长成精彩。”

画台前,只见卢文娟笔落处,一只蝴蝶正从墨色的花枝间振翅而起,仿佛要穿过岁月时空,飞向更远更精彩的世界。那是她心中永不褪色的梦,在画笔中、在宣纸上,正绽放出新的色彩。
这个从废纸里画出精彩的乡村女子,用40多年的光阴证明,艺术从不辜负执着的灵魂,生活的褶皱里,永远藏着待展的绚丽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