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篆刻艺术的当代创新性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读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06:34:00    

篆刻是中华传统的瑰宝,其流风艺绪,至今尤盛。篆刻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披露了郁勃酣畅的金石气韵,展示了绮丽多姿的造型结构,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意蕴语境。特别是篆刻申遗成功后,标志着中国篆刻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和经典艺术,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领域。为此,《大众篆刻十八讲》的出版是很有普及作用、推广价值与审美意义的,而在此基础上举办的“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2025年4月30日至6月1日,上海中华艺术宫),则体现了在当代人文环境中,刀笔当随时代,传导文化自信,弘扬民族艺术。

《大众篆刻十八讲》,大众篆刻丛书编委会 编,西泠印社2024年出版

纵观历代介绍篆刻艺术之书,基本上都是以笔法、刀法、章法为主体内容,即以技艺化的传授和师徒式的传承为主要手段和方式,这不仅造成了学习上的难度和时间上的长度,而且在突破与提升上也显得相当不易,从而使以往的篆刻局限在小众艺术的范畴内。《大众篆刻十八讲》却用系统的组合、构成的形态及分解的方式,将其完全程序化和智能化,为篆刻“松绑”与“解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传承有绪,守正创新。正是在这个现实意义上,《大众篆刻十八讲》在总结、介绍、研究、评述、推介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活动和社会影响方面,呈现了一种时代性的进步与艺术性的蜕变,真正实现了其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篆刻萌发于殷商而兴起于春秋战国,《春秋运斗枢》曰:“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图、玺即印章)这个古老的神话,隐喻了君权神授的帝王意识。至春秋战国时,篆刻印章开始普遍应用。《周礼》中就有“货贿用玺节”之说,即用于商贸交易中的凭信。篆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期出现于秦汉。秦汉印分为铸印与凿印,而汉印的艺术精湛严谨、章法的工稳典雅、线条的苍劲刚健、气势的雄浑豪放,成为印学经典。这个时期的篆刻称为古典印时期。至明清时,随着石章的广泛引进及文彭、何震等文人的加盟,篆刻又崛起了第二次高峰。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的群体构成及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出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流派印时期。而在当代,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D化、多媒体、大数据的加盟,标志着篆刻已从小众艺术走向了大众艺术,实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从而开创了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即现代印时期。

《大众篆刻十八讲》的主体构成和具体内容是“印六言”“印六化”“印六进”,体现了篆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进程、大众化导向。“印六言”即“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从艺术欣赏、审美追求、情趣传递到心灵倾诉、创意表达、叙事述史,涵盖了篆刻主体的多种功能,其中既有思想的价值、哲理的意蕴,又有美学的关怀与欣赏的愉悦,极大地拓展了篆刻的社会影响、传播空间和实验效应,从而使之“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言志、歌咏言”是中国艺术审美形态的动态构成与能量合成。而“印六言”正是对此的进一步发挥与优化,使篆刻艺术在“美、志、情、趣、事、史”中焕发出时代活力、社会张力和生命魅力,从而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在推广中得到升华。唯其如此,由此形成的“大众篆刻”,已成为一项大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艺术活动,这在中国篆刻三千多年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盛况。从2019年开始,由全国几百家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发起参与的“印记中国——大众篆刻作品展”等系列展览活动,可谓盛况空前。如“印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2019年)”、“印记抗疫——大众篆刻作品网络展(2020年)”直至“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2022年)”、“印记留学报国——大众篆刻作品展(2023年)”等,几乎每年都举行一到数次,充分展示了“印六言”的六大要素,打造出了篆刻艺术的嘉年华。

大众篆刻,主旨是服务受众、应用社会。秉持是践行大众、走进生活。为了这个创作初心和艺术使命,就必须要对已流传千年的传统篆刻功能进行变法突破。《大众篆刻十八讲》中的“印六化”,就对此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可贵的开创,并借用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科学理念,为篆刻在当代艺坛插上腾飞的翅膀,呈现了崭新的审美形式和瑰丽的艺术风姿。“印六化”即“印章创作主题化、印章设计数字化、印章材料多元化、印章创作智能化、印章推广网络化、印章应用生活化”。主题化、多元化、生活化是对篆刻功能的重要变革,也就是让篆刻不再成为书法、绘画、诗文的配角与点缀,而是使其独立化、主体化,以展现时代主题、人文主题与特色主题。多元化即是打破以往篆刻大都是以石章为主的局限,除了将竹器、木类、陶瓷、玻璃琉璃等引进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空心玻璃微珠、光纤面板、碳纤维、玻璃纤维、人造石墨、高科技合金等当作新型印材,可谓天工开物、独具匠心,同时也营造了低碳、绿色、共生、循环的环保理念。生活化则让篆刻彻底走出文人化的小圈子,离开书斋画轩的小范围,从印为心造、印记生活到印艺文创,激活了篆刻与生活的联姻。

“印六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或重大突破之处,是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这是对历代篆刻技艺的重大革命。以往篆刻离不开用笔写印与持刀锲刻,而新科技的运用则宣告了毛笔和刻刀的退席。以往篆刻的难度在于写印时需要掌握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缪篆等,刻印时需要掌握冲刀法、切刀法、披削法等,同时需了解春秋古玺、秦汉印系、皖派、浙派、黟山派、吴门派、西泠派、缶翁派、白石派等,而如今这些均可以通过数字化来统筹解决——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位板等现代科技,通过软件、设计App和小程序来完成印章从设计构想到制作完成。

随着广泛传播、艺术实践、创作探索及成就呈现,“大众篆刻”已成为当代艺坛的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景观,使其具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艺术效应和社会影响。这也正是《大众篆刻十八讲》中最后推出的“印六进”的旨归——使篆刻真正进入了“大印学”“大印艺”时代。“印六进”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国际”,不仅覆盖了全社会,而且开拓了国际化的广阔前景,从而不仅在篆刻艺术的本体上,而且在创作践行及社会推进上实现了创造性扩展、创建性转化、创美性应用,使篆刻艺术之花开遍中华大地,芬芳海外,繁花似锦。

相关文章

  • 篆刻艺术的当代创新性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读后

    篆刻是中华传统的瑰宝,其流风艺绪,至今尤盛。篆刻在印章的方寸之间,披露了郁勃酣畅的金石气韵,展示了绮丽多姿的造型结构,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意蕴语境。特别是篆刻申遗成功后,标志着中国篆刻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和经典艺术,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领域。为此,《大众篆刻十八讲》

    2025-05-11 06:34:00
  • 铁肩担道义,历史鉴未来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2025年5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行程结束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记者介绍此访情况。王毅说,此访是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11次到访俄罗斯,也是时隔10年再次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

    2025-05-11 05:34:00
  • 一张纸有多少可能?到山东美术馆“敬惜字纸”感受一下

    来源:【闪电新闻】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0日讯“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10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展,为艺术爱好者和公众提供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此次展览由浙江师范大学和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展出时间为2025年5月10日至5月25日,地点设在山东美术馆三楼C3展厅,预计展出约50件富有创意的

    2025-05-10 22:20:00
  • 新地标!就在南尖公园!

    【来源:无锡日报】2025年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中,当一艘工业大船徐徐驶来,人们共同见证了无锡这座百年工商名城的发展脉络,也让人们对大船的所在地——南尖公园心生向往。5月10日坐落于南尖公园内的无锡回美术馆开馆首展“流淌的唤醒——当代艺术邀请展”向公众开放这一新兴的美术馆旨在呈现当代多元化的艺术展览与

    2025-05-10 17:09:00
  • 最新召回!涉及这些品牌

    5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最新召回通告这些车辆将被召回一起来看↓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国产E级汽车日前,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编号S2025M0077V:自即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

    2025-05-10 14:38: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