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彦斌 通讯员 陈明磊 何思远
清晨9点的大秦铁路线上,阳光洒在钢轨表面,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同电务段大同县信号工区54岁的魏建辛半蹲在24号道岔旁,指尖在道岔外壳上轻轻摩挲:“老伙计,你也用上‘智能手机’了!”4月的一天,老魏正在配合工务更换24号道岔的钢轨。
道岔是改变列车行驶方向的信号设备,使用电机带动内部杆件,推动两根尖钢轨在基本钢轨间摆动。其中,检查内部杆件的缺口大小极为关键,该缺口代表着尖钢轨与基本钢轨间的贴合缝隙,缝隙过大过小,都可能造成列车脱轨。
半个多月前,新安装的道岔让这个老信号工开了眼界,银灰色的机体内,加装了油压、油位、温湿度等传感器,其中,最新奇的要数道岔缺口监测装置。
“以往,我们得背着工具包,在列车都不行驶的天窗点内,逐个打开道岔的箱盒,用探尺检查缺口,调整时需要一个人调整,另一个人用探尺看大小,全凭经验判断调整至规定标准。”老魏说。
现在,老魏从口袋里拿出一台手机大小的手持缺口检查仪,随着蓝牙自动连接,缺口实时数值即刻显示在屏幕上——3.3毫米,“刚换完钢轨,需要调整下。”老魏将仪表放在身旁,一边看数值一边调整。“2.1毫米,没问题了。这个缺口检查仪真精确。”干了30多年信号工的老魏对这新式武器赞不绝口。
配合完成钢轨更换后,老魏又拿着缺口检查仪逐一检查其他道岔。短短10分钟,他便完成了一轮检查,数值一个个在屏幕上跳动。“以前作业,必须两人配合,检查西咽喉12组道岔得花一个多小时。现在不用打开箱盒,靠近哪组道岔就能看到哪组的缺口,作业模式真的改变了。”
天窗点结束后,老魏回到机房内查看道岔缺口曲线。“魏师傅,您看这个曲线!”青年工长小赵招呼道。显示屏上,列车通过时钢轨产生震动,代表24号道岔缺口值的绿色曲线正在1.8到2.2毫米间跳动,始终在报警值范围内。
“今天换完的钢轨一切正常。半个月前,像今天换钢轨的作业,必须去现场复查缺口,像大秦线每8分钟一列车的密度,在外面得守一两个小时,才有空当进行检查。”魏师傅指着屏幕说,“就像给道岔装了心电图,现在在机房里就能掌控全局。还能查看道岔中的液压油液位、动作油压、温湿度等参数,提前发现消除隐患。”
伴随着机房里计算机运行“嗡嗡”声,老魏盯着屏幕,脸上写满了欣喜。在他守护了30年的大秦线上,数据流正沿着钢轨奔腾,将那些曾经流下的汗水,都化作了跳动的安全密码。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