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呼和浩特:打造“东西协作+本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07:57:00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首府呼和浩特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悄然蜕变为区域科创高地,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大技术转移呼和浩特分中心相继落地,与内蒙古工业大学携手,共同构建起“东西协作+本土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矩阵,成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引擎。

作为连接上海与内蒙古的重要纽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依托沪蒙两地丰富的科创资源,聚焦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借助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InnoMatch)”的数字化能力和资源优势,成功构建了区域性技术供需服务平台,并与内蒙古“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形成企业技术需求与全球创新资源的智能匹配。

“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上海知耕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树民介绍,公司通过与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共同成立蒙沪大农业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实验基地已基本建成,300余种适应内蒙古地区种植的作物、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这不仅为内蒙古的农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也为东部企业的拓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负责人刘鑫表示:“除了积极促成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我们也将通过多元化服务,为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赛罕区等旗县区,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的积极推动下,一场能源革命正在内蒙古大地悄然展开。内蒙古电力集团整合区内外清洁能源利用转化及氢能产业研究的优势资源,联合浙江大学、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单位,组建了电制零碳低碳燃料创新联合体,加速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浙江大学严建华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申报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并成功揭榜2024年度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旨在突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的电制氢合成氨系统的集成与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合成氨柔性生产与“源—网—氢—氨”协同控制技术,建成单套装置年产能3000吨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

自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入驻以来,深入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累计走访企业94家,征集企业有效需求50项。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已成功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3项,推进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车网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构网/跟网混合接入新能源送出能力及稳定性研究、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落地,技术合同总额达2975.8万元。

“过去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核心技术,现在通过创新联合体,高校的‘最强大脑’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项目主管宋睿感慨道。

今年1月落户蒙科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中心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积极将哈工大先进的航天技术引入内蒙古,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发展,推动了当地航天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创新,显著提升了呼和浩特在航天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不仅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落地,还积极探索AI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大数据智能技术研究与安全应用重点实验室的落地,是AI赋能航天的生动实践,该实验室整合哈工大的技术优势与内蒙古公安系统的需求,开展公安大数据智能技术研究,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为治安防控、犯罪侦查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该分中心针对内蒙古九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对低空经济、无人机技术领域科研需求,主攻低空经济空域规划、无人机产业板块技术难题,也充分证明航天技术与AI融合的广阔前景。“我们积极凝聚校友资源,在产学研合作拓展、市场渠道对接、产业需求挖掘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分中心搭建合作网络,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在推动航天技术与AI融合的过程中,构建起‘小核心、大协作’的创新格局。”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负责人曹立波表示,紧握航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金钥匙”,分中心将全力打造“硬科技”标杆。

作为本土科研主力军,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华丽跨越。在能源领域,张永锋教授团队研发了多项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与产品,其中,依托“蒙科聚”平台与久泰集团签订了1000万元成果转化项目,解决了久泰100万吨乙二醇项目产生的气化渣处理难题。常泽辉教授团队研发的太阳能聚光集热技术,已在全区建成12个清洁供热示范点,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新能源装备领域,齐咏生教授的风电健康监测系统为2000台风机装上“智能听诊器”,提高了风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为内蒙古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内蒙古工业大学着力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三年来,该校成果转化金额超2400万元,52项专利在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武子暄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韩舒杨

相关文章

  • “一网统管小助手”获奖!龙岗南湾智慧治理闯新路

    龙岗区南湾街道“一网统管”再获殊荣!日前,龙岗区AI“授渔行动”之“政务智能体百千万共创平台”实操培训暨第二批优秀智能体评选会落幕。会上,南湾街道开发的“南湾街道一网统管小助手”获颁首批“五星政务智能体”称号,成为基层治理智能化转型的标杆案例。本次活动以“争锋AI时代,勇担智创先锋”为主题,依托本地

    2025-08-23 09:04:00
  • 内蒙古莫旗:小果实激活乡村大活力

    眼下,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正值黄菇娘的收获季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裹着薄衣,像一串串橙黄小灯笼在枝叶间摇晃。果农们穿梭林间抓紧采摘,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者:张晟、郑明、王伟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08-21 22:34:00
  • 神南产业再添荣耀!3名技能大师和3个大师工作室获中煤协会命名

    阳光讯(记者 张壮壮 通讯员 马张伟 樊延东 郭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日揭晓2025年度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及工作室命名决定,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再添荣光:3名技术专家荣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3个“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国家级认证。这份行业技能人才领域的至高荣誉,不仅闪耀着个体奋斗的光芒

    2025-08-21 20:13:00
  • 【贯彻落实区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 项目建设 】建安区:绿色豆制品产业园加速推进 引领腐竹产业迈向新高度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全区上下以区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行动纲领,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在“腐竹之乡”河街乡,许昌市绿色豆制品产业园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这为豆制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让“河街腐竹”的金字招牌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熠熠生辉。豆制品产业是建安区的特色名片,河街乡更

    2025-08-21 09:45:00
  • 我国天然气提氦技术取得新突破:产出99.99997%超高纯氦气

    快科技8月1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瑞冷电”)自主研发的“低温精制及脱氖装置”日前在陕西延安天然气提氦项目现场成功完成工程验收。该装置产出氦气纯度高达99.99997%(6N9级),氖气杂质含量低于0.3ppm。作为国内首套从天然气中提取达到6N9级超纯氦气的装置

    2025-08-19 10:29: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