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民法为什么不是公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8 08:19:45    

民法中的“民”指的是市民,而非公民。这是因为民法主要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私法关系,即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或法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里的“民”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身份。

概念区分

公民是一个政治和宪法上的概念,指的是具有某一国国籍的人。

市民是一个私法上的概念,更侧重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

民法中的“民”

在民法中,被称为“自然人”,这包括了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以及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自然人在民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受到民法的保护,他们之间的关系基于私法自治原则。

社会化与独立性

民法中的“民”是社会化的民,他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处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网络中。

尽管民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是私人的,但它们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因此,民法中的“民”不是指孤立的“私人”,而是指在社会中活动的、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市民”。这个概念反映了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相互性

相关文章

  • 反对暴力 共建和谐 —— 三原法院 | 从一起故意伤害案看暴力之害

    案情回顾三原法院公开开庭院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被告人师某因琐事与被害人杨某发生争执,情绪失控下殴打杨某,致其轻伤二级。庭审现场在庭审过程中,法庭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审理:1. 证据展示:公诉人当庭出示了事发地监控录像、伤情鉴定报告、证人证言等多项证据,完整还原了案发经过。2. 法庭辩论:辩护人提出

    2025-04-21 16:16:00
  • 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宣判 审判长答记者问

    据@央视新闻消息,日前,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席某某强奸上诉案及所涉婚约财产纠纷上诉案的审判长接受记者采访,就案件引发的社会关注点,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记者:双方已订婚,是否意味着性行为存在默示同意?法院认定席某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的理由是什么?审判长:与妇女发生性行为不能违背其意志,与

    2025-04-16 10:32:00
  • “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策划传播经验征集活动结果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布

    【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 姜宁)3月30日下午,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发布启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上以视频形式发布了2024年“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策划传播经验征集活动(以下简称“征集活动”)结果,并为入选作品代表颁发证书。本次征集

    2025-04-03 04:57:00
  • 国家发改委:严禁将非信用信息和隐私信息纳入信用评价

    南都讯 记者陈秋圆 发自北京 今天(4月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信用信息往往涉及隐私和敏感信息,那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回应,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权益非常重要,是做好信用工作的底线

    2025-04-02 12:44:00
  • 《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部署了五方面23项重点任务

    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并报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提出要构建覆盖各类主体、制度规则统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信用体系,推

    2025-04-02 11:18: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