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龟峰塔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位于县城中心位置,东依大肚岭,南靠近武江河,居高临下,俯视全城。龟峰塔下有个龟峰古寺,后改寺建龟峰书院,是乐昌四大书院之一。据《乐昌县志》载:明嘉靖十九年韶州知府符锡命乐知县张坚所建,属县城风水塔,称“龟石吞流”或“龟石回澜”,传说武江河中有一神龟常兴风作浪,河患频繁,须修塔锁之,有着镇压洪水、保平安之寓意。清代欧堪善有诗《龟石吞流》称:“高空塔影俯江流,楼阁参差一望收。龟石全吞泷水阔,笔峰双插海天秋。潭深应有蛟龙卧,岸远平看星斗浮。洛浦当年曾献瑞,图书好向此间求。”
与龟峰塔一河之隔的文峰塔,双塔遥相辉映,是乐昌的古八景之一。关于龟峰塔、文峰塔的故事,有坊间传说:乐昌常遭遇洪水的肆虐,是因为河中有一神龟常兴风作浪,造成河患频繁,民众深受洪水肆虐之痛苦。众人欲捐集修建宝塔锁住这只神龟。只因年年洪涝,农收甚微,所化缘的银子有限,不及造塔之费用。当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恰逢南宗六祖惠能到湖北黄梅东山寺师从五祖弘忍,得五祖衣钵南归来经过此地。县太爷当即亲自前往西石岩拜见慧能大师,恳求惠能大师指点迷津,帮助化解。慧能大师掐指一算,说:“三日后午夜时分,有一神仙挑着一双宝塔路过此地,该宝塔能镇魔驱邪。能否把宝塔留下来,就看你们的造化啦”。
县太爷连忙问:“怎么才能请神仙留下宝塔?”
慧能大师闭目打坐,呢喃诵经。
县太爷不敢打扰,只好静静在等待。莫约过了半个时辰。慧能大师看见县太爷如此虔诚地为民请命,亦就动了恻隐之心,就悄悄地说:“这神仙本是酒仙,因喝酒误事,被玉皇大帝贬罚做了赶脚挑夫。”说罢,慧能大师又合掌打坐了。
县太爷谢过慧能大师,便退了出来。在轿子里左思右想,仍然不得要领,回到衙门便召集众人商议。县衙里的绍兴师爷道:“这挑脚的既然是酒仙,我们不妨这几天家家酿酒,酒仙闻到酒香,自然会下来歇歇。那时,我们就如此如此......”
三天后的半夜时分,神仙从西天挑着两座宝塔,飞快地穿过昆仑山脉,当正在南岭山脉时,就闻到阵阵的酒香,忍不住放慢了脚步,只听见底下的人高喊:“天上的神仙路过此地,请下来喝杯薄酒吧”。
神仙抵挡不住美酒的诱惑,心想:“离天亮尚早,喝杯酒也无妨。”便挑着宝塔飘然而下。
只见县衙门张灯结彩,桌上摆放了美味佳肴,美酒飘香。神仙在众人的拥趸下开怀畅饮。酒过三巡,县太爷便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诚恳的哀求神仙:“神仙,此地有一神龟经常兴风作浪,掀起洪涝,让民众年年饱受洪涝之苦。恳请神仙留下一座宝塔来镇压此龟吧。”
神仙听罢,连忙推辞道:“断然不可!这两座宝塔是南边众僧人化缘到银子订造的。我只受玉皇大帝的差遣,负责运送。天亮前还需赶回天庭复令的。”
师爷见此计不成,又心生一计,让众人频频向神仙敬酒,背地里交代衙役,在挑宝塔的绳子上做手脚。
神仙在众人的陪酒中,开怀畅饮,不知不觉醉如烂泥,等他醒来,东方已经泛白了。“不好!又要误事了。”神仙吓得一身冷汗,连忙爬起来挑起宝塔,腾空而起。刚到半空,谁知“嘣”一声,系宝塔的绳子断了,两座宝塔掉了下去。
这时,“喔喔喔——”雄鸡打鸣了,神仙一看“坏了,要误回天庭复命啦”,便朝下喊道:“宝塔就留给你们啦!”“嗖”一声,就朝天庭奔去。
县太爷率一班百姓、绅士和佛教徒连忙跪下磕头,齐声高喊:“谢神仙!”
从此,两座宝塔分别命名为龟峰塔和文峰塔,两塔仅有一江之隔,交相辉映。文峰塔就是祈祷乐昌能多出文人,此后,乐昌从此开科举之盛世,仅宋代科举中进士就有20多人、举人近百人;龟峰塔镇压洪魔,祈福乐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千百年来,两塔隔河相望,像两个卫士守护着乐昌大地,寓显山水之灵秀、万家之安康。
不过,不知何时,龟峰书院早已荡然无存了。在我还是孩提的记忆中,龟峰塔下是县公安局,一幢土黄色的两层土木结构楼房,透过楼顶,还能看见那威武耸立的龟峰塔的上半端。然而,在1990年公安局改建成一幢8层的钢筋水泥大楼,从此只能在东西的两个方向,才能仰视到龟峰塔的英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