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异(2一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早年曾事王莽,后投人刘秀帐下,辅佐光武帝成就中兴大业。他统兵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勋。冯异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光武手下将领有时互相在一起争功,而冯异则独自在树下,并不与其争功,得到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作为一员大智大勇、战功赫赫的名将,冯异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两顿饭和两个成语。

公元23年12月末,一个名叫王郎的人,突然在邯郸称帝,宣称自己是汉刘成帝流落民间的儿子刘子舆。王郎四处张贴檄文,追杀代表汉更始政府的刘秀一行。王郎此招欺骗性极大,在不到几天的时间内,河北的地盘几乎全部成了王郎的天下。刘秀一行前功尽弃,甚至没有了立锥之地,在一片通缉捉拿喊杀声中,常为逃命而狂奔得如惊弓之鸟。
这天,寒风凛冽,大雪飞舞。他们逃到河北省饶阳县芜蒌亭(今河北省饶阳县东)时,天色已晚,大伙儿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再也走不动了,不得已,刘秀下令就地歇息。

冯异等人四周寻找,觅到了一处破烂的茅草房,就赶忙把刘秀搀扶去。刘秀望着露天的屋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心里想,要是有点的东西多好啊!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鬼地方,哪里会有吃的东西呢!他又为自己这不现实的想法苦笑了。
可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看见冯异捧着一只陶罐来到面前,要他吃点东西,打开一看,是一罐热气腾腾的豆粥。刘秀一骨碌爬起来,下意识地问:“哪来的?”就再也顾不上听冯异的回答,端起豆粥咕咚咕咚地猛喝,而且一气喝了个干净。
看着刘秀的舒心劲儿,冯异疲惫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这是他气喘吁吁地跑了好几里路,从一农户家讨要来的,全呈献给了刘秀,自己饿得头晕眼花,也没舍得尝一口!
芜萎亭的这罐豆粥甘美无比,令刘秀终生难忘。第二天一早,刘秀对将领们道:“昨天吃了冯异的豆粥,饥饿寒冷一扫而空,现在我还在回味那碗豆粥。”
当部队进至滹沱河边时,忽遇大风暴雨,大家都成了“落汤鸡”。幸好河边有几间屋子,一行人便进去避雨。屋中有炉灶,冯异便抱来柴薪,邓禹生好炉子,让刘秀对着炉火烘干被淋湿的衣服。不一会儿,冯异从房子里找到了一点麦饭和菟肩(植物名,属葵类,可食),给刘秀做了一碗菟肩麦饭。冯异还找来了一堆菟丝草,编织了一件菟丝披肩,让刘秀御寒。
对于这一段君臣的患难经历,刘秀一直念念不忘。登基之后,刘秀还专门给冯异写信说:“我时时记着当年将军在芜蒌亭端给我的豆粥,在滹沱河递给我的麦饭。这些深情厚谊,我至今还未报答呢!”
刘秀还专门为冯异创造了两个成语,更见证了两人不一般的交情。

建武三年,冯异率军西征,对峙于华阴,赤眉军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派人混入赤眉军,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军。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慰劳说:“在破降赤眉军的战斗中,你的官兵劳苦功高。你开始的时候,虽然在回溪坂垂下翅膀,但是,终于在渑池(崤底属河南省渑池县)重振双翼。可以说,早上在东方失掉的东西,晚上却在西方获得。”这段话最末一句的原文是:“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秀这饶有趣味的比喻,无意中竟创造了一个成语而流传千古。

之后,冯异又率部打败延岑等军阀势力,占领关中地区。冯异在关中三年,威望日著,于是便有人上书刘秀,说冯异在关中权势过重,号称“咸阳王”,将不利于汉室。刘秀特意派人将奏疏送给冯异看,还下诏安慰冯异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建武六年(30年)正月,冯异入京朝见刘秀。刘秀为了改变文武百官对冯异的看法,就挽着冯异的手走下金殿,给大家介绍:冯异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这句“为吾披荆棘”,就是成语“披荆斩棘”的由来。

接见之后,刘秀不仅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物,还专门给他写一道诏书:“想当年,芜蒌亭豆粥,滹沱河的麦饭,你的深厚关爱,久不能报。”这是前文提到的那段话。
冯异看着刘秀的御笔诏书,泪珠忍不住滚下面颊,他思绪万千,这些往事,是那些朝中新贵们所能理解的吗?想到这里,冯异疾书答谢:“臣听说,管仲对齐桓公说:‘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靠着他们而强盛。臣与管仲一样,也是被圣上从囚车中释放出来的,并被授予了高官厚禄。臣今天也愿圣上永远不要忘记当年在河北经历的苦难,居安思危,为解救人民的苦难,为复兴汉室而努力;无论何时何地,臣都不会忘记圣上在巾车乡的再生之恩,一定为国家奋斗终生。”

刘秀又多次宴请冯异,同他商讨平蜀大计。十多天后,为了彻底消除冯异的后顾之忧,刘秀特别关照,叫他把妻儿老小全部带回长安。朝臣们看到冯异与刘秀如此情深意厚,就再也无人说冯异的坏话了。
作为开国名将,冯异无疑也是幸运的。他与刘秀一个“不忘巾车之恩”,一个“不忘河北之难”,谱写出一段君臣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