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划分区域的时候,讲究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山川形便,即依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来划分行政区域,便于管理和交流。
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又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使各地区相互牵制。
在明清时期,江西分为13个府1个州,分别是南昌府、瑞州府、饶州府、南康府、九江府、广信府、抚州府、建昌府、吉安府、袁州府、临江府、赣州府、南安府和宁都州。
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山川形变的原则。各府之间以山脉、河流为界,自然环境相对统一,便于管理和发展。
到了现代,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江西由13府1州变成了现在的11个地级市。其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西的经济发展。
最不合理的是下面4点。
1、超级小的省会南昌
江西省会南昌面积为7195平方千米,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面积排行倒数第4。
虽然南京的面积比南昌还小,但江苏的城市里除了徐州和盐城,面积都不大。
而江西九江、宜春、抚州、上饶等城市的面积都在18000平方千米以上,和他们相比南昌就是个弟弟。

其实在明清时南昌府还比较大,下辖南昌县、新建县、丰城县、进贤县、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义宁州7县1州。
但在区划调整中,丰城县、奉新县、靖安县给了宜春,武宁县、义宁州(今修水县)给了九江,南昌只得到了原南康府的安义县。
由原来的8个县变成了4个县,地盘大大缩水。
南昌对江西而言就像一个小马拉大车,没有周边其他省省会武汉长沙那样的聚集效应。
2、超级大的地级市赣州
今天的赣州市,在明清时期分属于南安府、赣州府、宁都州两府一州。
民国初期时搞废府存县,两府一州都被废掉,下属县直接由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将赣南重新分成赣州专区和宁都专区,但最终还是选择合成一个。
就这样,南安府、赣州府、宁都州两府一州下属18个县都由赣州地区管辖,成为一个面积高达39379平方公里的巨无霸版地级市,是省会南昌的5.5倍。

3、4个迷你版地级市
江西的行政区划主打一个大的超大,小的超小。
3178平方公里的新余市、3560平方公里的鹰潭市、3802平方公里的萍乡市、5270平方公里的景德镇,和江西其他地级市相比,非常的迷你。

别说赣州了,和吉安比下就知道又多小了
鹰潭市原来是上饶贵溪县下的一个镇,因为铜产业发达,先是升级为县级镇,然后升级为地级市,还带走了上饶的贵溪县、余江县。
景德镇市原来是浮梁县下的一个镇,因为陶瓷产业发达,直接升级为地级市,还带走了上饶的浮梁县。
萍乡市原来是宜春下的一个县,因为煤炭资源丰富,升级为地级市,还带走了吉安的莲花县。
新余市原来是宜春下的一个县,因为钢铁产业发达,升级为地级市,还带走了宜春的分宜县。
这4个市原本是县或者更低的镇,因为有一项重要的产业,于是升级为省直管的地级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面积小的问题确实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形状混乱的上饶和宜春
上饶原本的地形还比较方正,但北边的景德镇和南边的鹰潭先后划出后,上饶变成了一个哑铃状。
哑铃一头的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距离上饶市区很远,也没有可以直达的交通路线。

距离远加上交通不便、这几个县自然缺乏对上饶的向心力。
宜春也是一样,在萍乡和新余离开后,虽然没有变成上饶那样的哑铃状。
但宜春的主城区袁州区西边是萍乡的芦溪县,东边是新余的分宜县,南边是吉安的安福县,接壤的全是其他市的县。

极度影响了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使得下属各县对城区缺乏归属感。
一步慢步步慢
国内目前经历多轮行政区划的调整,胆子大步子快的省,为了做强省会,能干出三分巢湖、济南吞并莱芜、长沙吞并浏阳宁乡、成都吞温江、简阳这样的操作。
而总是慢一步江西,已经错过了这样的窗口期,需要等待国家下一次放开,才能够重新调整自己的形状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