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
【名称】相见恨晚[xiāng jiàn hèn wǎn]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释义】此处恨的意思是遗憾;“相见恨晚”:遗憾认识的太晚;形容两人惺惺相惜,视为知己,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示例】“只乐得贵兴手舞足蹈,相见恨晚。”(摘自清·吴沃尧《九命奇冤》)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彼此情投意合。
【近义词】相知恨晚 一见如故
【反义词】白头如新 形同陌路
成语典故
汉武帝时期,齐国(诸侯国)临淄人主父偃(?-前126),出身贫寒,饱学多才,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向武帝提出大一统的策略,建议武帝推行“推恩令”(即让几个大诸侯国将领地分封给自已儿子,变成几十个小诸侯国。构不成威胁了。)
汉武帝非常赏识主父偃,常召集他与徐乐、严安三人议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