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百万,怎样培养、发展好人才,形成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近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工作情况的报告。记者了解到,我市人才培育体系持续完善,已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结构,接下来将健全高技能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百万英才汇南粤”——“留在惠州·圆梦惠州”专场招聘会。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摄
我市有35所职业(技工)院校
在近期举行的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惠州市代表队以8金8银2铜11优胜奖的历史最佳战绩强势收官,金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其中电子技术、网络安全、可再生能源等8个金牌项目与我市“2+1”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精准对接,充分彰显我市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赛促技,积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技能选手在各级职业技能赛事中屡创佳绩,累计斩获世界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80项、省级奖项125项。成功举办惠州市第一届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职业技能系列大赛,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嘉明代表市政府作报告时说,我市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惠州“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扣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守正创新、多措并举,坚定不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截至2025年3月,我市共有35所职业(技工)院校,建有技能培训基地38个、大师工作室19个。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培训基地9个、市级培训基地27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8.3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总量的36.85%。
与此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与200余家企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新型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班级,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引育和激励力度,系统谋划了“鹅城工匠”“首席技师”“青年能手”的金字塔型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技能夜校”将教学时间安排在8小时工作之余,创新采用“公益+市场”双轨并行机制,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难题;连续两年开展惠州市乡村青年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为乡村聚才育才。
推行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
“2+1”现代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性强的特点。
吴嘉明介绍,我市将深入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瞄准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同时辐射广东省其他地市、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人才培育方面,吴嘉明说,结合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将重点构建一套包含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产教融合等含金量高、实操性强的配套政策。同时,构建常态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我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坚定不移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但存在技能人才政策实质举措仍显薄弱、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链主企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技能人才遴选评选活动有待优化等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打造既有聚才力度、也有暖心温度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加快产教技能生态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校企技能人才培养作用。扩大链主企业成员范围,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培育技能人才作用,提升产业链协同效能。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声音
营造尊重技能 人才良好环境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了我市技能人才工作,我在参与调研中发现,一些家庭将技能人才等同于一线生产操作工人,认为技能人才工作辛苦,享受的福利待遇少,待遇及职业声望低。”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进宽说,部分家庭普遍不愿意将孩子送到职业院校就读,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年轻人也普遍对进厂上班心存排斥等。
林进宽建议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多方位宣传,增进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了解,提升技能人才经济待遇,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例如,及时修订“鹅城工匠”“市管首席技师”等遴选和管理办法,适度降低申报门槛、扩大遴选范围,更好地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