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7日讯 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
碧波荡漾的山东半岛,3500多公里海岸线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弧线。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蔚蓝疆域成为催生发展增量、拓展增长空间的新引擎。
在新一代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上,短短10分钟,20万尾鱼苗就能进入养殖舱;在我国首个深水油田-流花油田, “海葵一号”每天可处理原油5600吨。这些“国之重器”都是从青岛海西湾建造交付;中国船舶、海油工程、海西重机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制造及配套服务企业在这里集聚成势。
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海工平台工程所工程师顾志同告诉记者:“具备从技术,核心部件制造到总装的全产业链能力,深水作业平台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正在释放。山东建立完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机制,梯次培育包括青岛西海岸新区船舶和海工装备制业在内的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在烟台长岛现代海洋渔业集聚区,智能网箱实现远程投喂;在威海乳山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百米级叶片正批量下线。
据山东省发改委海洋处处长单昆介绍:“目前,已培育烟台长岛现代海洋渔业、威海乳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13个集聚区,涉海规上企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涉海产业集聚度达78%。”
当今世界,海洋已成为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山东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国家级创新平台正成为“海上山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产生原创性成果的核心策源地。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梁振林告诉记者:“山东集聚了全国四成的海洋科技人才,通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创新科技研发思维,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建设海洋强省的科技成色和底气。”
经略海洋,山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河口、海湾、滨海盐沼、海草床等9类典型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好生态也在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在渤海湾畔,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实现了海水直接电解产绿氢;在黄河三角洲,“太空芦竹”首次在沿海盐碱种植成功……这些探索,不仅能改良环境,更能产出低碳高值产品。
“‘太空芦竹’种植以后它就是形成一个绿色地毯,盐碱地的水分减少蒸发,其它的一些物种也可以存活,这样就是一个很好的修复的植被,还可以做成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研究员宋秀凯告诉记者。
向海图强,从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到空间布局的优化协同,从科技创新的深海突破到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一幅人海和谐、活力迸发的现代海洋图景正在山东辽阔海域生动舒展。
“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加快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仁堂这样说。